檔案狀態:    住戶編號:152101
 恩汐在臉書等你♡缺水晶♡ 的日記本
快速選單
到我的日記本
看他的最新日記
加入我的收藏
瀏覽我的收藏
~~杜正勝與林曉培~~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~~結束未嘗不是好事~~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  檢舉
篇名: ~~學習跟自己親密~~
作者: 恩汐在臉書等你♡缺水晶♡ 日期: 2007.10.20  天氣:  心情:
■ 楊蓓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

法鼓山上有一位女信眾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她已經八十幾歲了。聽說她住在法鼓山附近,每天早上準時三點鐘,不管刮風下雨,她都拎著一把傘出門,到山上的臨時大殿拜佛。她每天早上拜三百拜,拜完之後也與大家一起打坐。等到早課開始,她就到廚房去幫忙準備早飯,做完所有的事之後,就又拎著那把傘出去,到山上的每個地方走走逛逛;一直到中午時分她又回到齋堂,幫著大家準備中飯,然後回家休息,十年如一日。她來來去去都是一個人,她不主動與別人講話,只做好自己的事情,如果你跟她講話,她也會很開心的回應;她自己一個人很愉快、很滿足地做事,絕對不會去吵人。這是一個很特殊的生活型態,讓我覺得不可思議!

因為在我過去的工作經驗裡,我常聽到人們說他渴望什麼,他需要什麼,令他感到挫折、失落的又是什麼?人,其實都是渴望親密,渴望與人親近的!而那位女信眾活到八十幾歲了,竟可以用這樣的方式過日子!因此我忍不住想:「她的生命當中難道都不需要別人嗎?她有家人,那她的家人跟她的關係又是如何?她的家人怎麼看待她呢?。」種種的疑問在我腦中盤旋,也觸發我思考得更多、更深,尤其是關於親密與孤獨這種生命的課題。

尋求親密,是人的天性

人,打從出生開始,即需要與別人在一起,因為在嬰兒階段,生命極度的脆弱,可能一不小心生命就消失了!因此在生命的開端,我們非常需要別人的照顧養育,渴望與人親近。媽媽們都有過的經驗,當小孩哭的時候,妳將他抱起,大多數的孩子就會停止哭泣;因為他和人有了肢體接觸,安全感油然而生,得到親密的感受!所以很多幼教專家會建議我們,要讓孩子常常有肢體接觸的機會,就是tear giver,這是人很基本的需求。

反觀我們的文化,長輩總說小孩子出生以後不能常抱他,否則他會一直纏著要人抱的前提下,一般父母總是用包巾把小孩包得緊緊的,讓他肢體不會亂動,卻也讓他不致於和空氣直接接觸而感到空盪!久而久之,我們漸漸不習慣肢體接觸,但是那份渴望親密的需求,其實始終都存在內心中。我們可能都曾有過類似的經驗,當你被一個你所信任的人親密擁抱之後,那種心理的重擔彷彿放下來。當我們進行心理輔導治療的工作中,有一派治療就叫做hug therapy ,就是用擁抱來做治療,透過形(身)體上的親密接觸,讓受治療的對象感覺到我們是跟他們在一起的。

除了形體上的親密,人真正渴望能找到心理上的親密。歐美國家心理學者也曾經針對兩性互動、人與人的關係等相關議題作過一連串的研究探討,發現原來人與人之間產生「真正的瞭解」,是構成心理上親密感的第一要素。爾後,研究更發現,人感到被瞭解這件事關係影響的層面非常大,會關係到這個人的自信、開放程度、對自己的滿足感,甚至影響他和別人的互動、人際社交種種,所以小時候備受父親寵愛的小女孩,長大後通常也比較有自信,因為大部分的父親寵愛女兒的方式都是順著女兒,間接讓子女產生有被父母瞭解的感受。

親密需要被瞭解與被接納

「瞭解」和「接納」,這兩個要素對於心理親密程度影響極大,但這兩個需求通常出現在人和別人互動時;還有一個和「親密」這個主題相關而且極為重要的,卻經常被我們忽略,就是「你跟你自己的親密」。

其實人活在社會,往往為了符合社會的價值,而去扮演某個角色。但是在扮演的過程當中,常常會出現衝突,我究竟要照別人的意思去活,還是按我自己的想法過日子?因為我們都很在乎別人,希望跟別人很親密的靠近,所以我們在行為上多半會順從別人,可是心裡頭卻覺得委屈。當我們所扮演的角色受委屈的時候,我們就會想:「我為誰辛苦為誰忙?我所為何來?」這樣的一個念頭跑出來的時候,心裡頭是落寞的,或者氣憤的。可是這樣的疑問出現的時候,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時機,我們就有機會回頭來問問自己:「那我究竟要的是什麼?我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呢?我現在扮演的這個角色到底有什麼地方不對啊?」慢慢地思考,就會開始省視自我,因為委屈壓抑久了,我們心裡頭就有個聲音出來:「我究竟是誰啊?我招誰惹誰要過這樣的日子?」在這樣的過程當中,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需求,原來我想要怎樣、我希望怎樣,我、我、我……,這時候,你會真正的感受到你這個人的存在,你這個「我」的存在,也就開始有「self」,那其實是個自我肯定的開始。

一開始你會覺得那個「self」很可憐。很希望這個「self」可以慢慢長大,然後讓這個self,就好像你活在這個天地之間那麼理所當然。然後等到你那個self慢慢、慢慢地長出來,自我成形了,那是一個「有我」,但不是一個「自私的我」。那個「我」的滋長過程當中,你可以看到你那個「self」逐漸成長。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,你開始跟自己親近,開始瞭解你自己。那個瞭解裡頭,包含了接納。當你開始接納之後,那個「我」就越來越穩定!當你能夠在心理上跟自己親密的時候,就會有一種自我的滿足感。
標籤:
瀏覽次數:184    人氣指數:5544    累積鼓勵:268
 切換閱讀模式  回應  給他日記貼紙  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
給本文愛的鼓勵:  最新愛的鼓勵
~~杜正勝與林曉培~~ 《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》 ~~結束未嘗不是好事~~
 
給我們一個讚!